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专家学者:
大家好!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考古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守护文明根脉,又要为文化自信提供学术支撑;既要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又要培养适应科技革命的新型人才。在此背景下,考古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已不仅是学术议题,更是关乎文化传承与国家发展的战略工程。
一、学科建设:以科技为引擎,构建现代化考古体系
(一)技术革命重塑考古研究范式
现代考古学已从“铲子与刷子”的传统模式,迈向“科技驱动、多学科融合”的新阶段。然而,我国科技考古仍面临“三不”困境:不成规模、不成系统、缺乏标准。对此,可借鉴全国重点实验室模式,建立“国家实验室+区域中心+高校基地”的三级科技考古网络,制定统一的实验操作规范和数据共享标准,形成从数据采集到理论阐释的完整链条。
(二)跨学科整合催生“大考古”生态
考古学正与遗传学、环境科学、材料工程等领域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动考古学从经验性学科向科学性学科转变,更催生了新的学术增长点,为考古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积极整合多学科技术手段,形成综合研究方法,构建更加全面准确的历史叙事。
(三)国际合作构建全球学术共同体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考古已走向世界舞台。为有力推进国际合作,未来需建立四大机制:一是跨国考古项目遴选机制,优先支持与文明互鉴、人类起源等重大议题相关的项目;二是外交协调机制,可通过大使馆文化处统筹海外考古事务,建立与驻在国文物部门的常态化沟通渠道,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三是成果共享机制,推动考古报告多语种出版,建立全球开放数据库,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四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建立“长期稳定支持+中短期专项资助”相结合的二元资助模式,拓展多元资助渠道,增强科研持续力。
二、人才培养: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复合型考古队伍
(一)重构课程体系:从“专精”到“博雅”的转型
当前高校考古专业存在“三失衡”问题:理论课程与技术课程失衡、中国考古与世界考古失衡、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失衡。此外,课程设置偏重学术研究,对文化遗产管理、公众考古等应用型方向涉及较少。
需构建“金字塔型”课程体系:底层为考古学通识教育,涵盖历史学、人类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思维;中层为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田野考古学、文物科技分析、文化遗产管理等模块,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顶层为跨学科选修课程,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储备跨学科研究项目能力。
(二)强化实践教学:从“课堂”到“田野”的延伸
要将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线,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持续推进田野考古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推动文物保护、博物馆学等专业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规范,促进不同专业方向的有机衔接与融合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跨专业适应力。
对此,需建立“三维实践体系”:
1. 基础技能层:通过模拟考古、实验考古等课程,训练学生使用全站仪、RTK、三维激光扫描等设备,掌握遗址测绘、地层划分等基本技能。在模拟考古实验室中,学生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穿越”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场景中,进行虚拟发掘训练。
2. 专项技术层:建设公共实验平台;在实习中引入古DNA采样、同位素分析、无人机航拍等科技手段,使学生熟悉现代考古工作流程。
3. 综合研究层:鼓励学生参与多学科联合、多部门协作项目,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能力。既研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拓宽国际视野:从“引进”到“输出”的跨越
国际化是考古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考古专业学生国际交流率不足15%,留学去向集中于欧美,且以短期访学为主,因此,需构建“三位一体”国际化体系:
1. 课程国际化: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田野实践与教育融合发展。引进国外同行的优秀课程,健全外国考古教育体系;同时开发《中国考古学英文教程》,培养双向学术对话能力。鼓励高校与国际顶尖院校共建课程与学位项目,深化中外联合田野教学,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支持优秀人才赴海外深造,全面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影响力。
2. 项目国际化:构建常态化国际合作机制与交流平台,拓展考古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设立“考古国际合作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参与跨国考古项目。推动海外田野考古工作体系化发展,持续支持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海外遗址开展系统性考古工作,推动建立海外考古工作站,完善联合申报、资料共享和成果联合发布机制,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3. 成果国际化:鼓励学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提升中国考古的全球话语权。
三、未来展望:以创新驱动发展,以人才引领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考古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把握三大趋势:
1. 科技深度融合:随着量子计算、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考古学将进入“数字孪生”时代。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探索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构建数据驱动的考古科研与教学体系。推动考古学与计算机科学深度融合,将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嵌入教学全过程,培养既掌握考古知识又具备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AI考古课程体系与实验平台,鼓励与科技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探索“智能考古”人才培养新模式,助力行业实现数智化转型升级。未来,学生需掌握虚拟现实建模、区块链文物溯源等新技术,构建“数字考古”知识体系。
2. 社会服务强化:考古学将更紧密地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等。这要求人才具备政策解读、公众传播等综合能力。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推进特色化区域考古人才培养。鼓励高校结合本地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基础与田野条件,发展特色鲜明的区域考古人才培养体系。围绕本地文明格局构建差异化教学与研究体系。通过错位发展、资源共享,避免高校间的同质化竞争。
3. 伦理体系完善:随着文物归还、非侵入性考古等议题升温,考古伦理将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需建立涵盖遗址保护、社区参与、数据共享等维度的伦理规范体系。
各位同仁,考古学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解读文明密码的钥匙。让我们以科技为翼、以人才为基,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