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至28日,第十一届国际冶金史大会(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Beginnings of the Use of Metals and Alloys,简称BUMA XI)在福建省泉州市隆重举办。本次大会由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人民政府指导,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考古文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安溪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安溪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考古文博学院安溪教学研究基地协办。BUMA于1981年成立,旨在为世界范围内从事古代金属材料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交流平台。大会以往在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泰国举办过十次,已经成为国际冶金考古学界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BUMA XI的举办地泉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城市,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的重要港口之一,承担着串联万国贸易、促进文明交融的重要历史作用。其中,安溪下草埔遗址是中国境内首个证实为块炼铁与生铁冶炼并存的宋元冶铁遗址,体现出古泉州“采、产、运、销”高度整合的产业特点,表明泉州地区冶铁经济与文化融进了宋元时期世界的海洋文明之中,对研究中国乃至国际冶金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在泉州召开,旨在强调金属技术和资源贸易与人类社会文明间的密切关系。

第十一届国际冶金史大会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9月25日上午,BUMA XI开幕式在泉州市泉州酒店举行。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长林文珍,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出宝阳,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唐宏杰,安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卢荣斌,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教授,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敏红教授以及BUMA共同主席、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和塞浦路斯研究院Thilo Rehren教授出席会议。林文珍、出宝阳、梅建军分别致辞。开幕式由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国际冶金史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陈建立主持。

大会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主持与致辞嘉宾:陈建立、林文珍、出宝阳、梅建军
BUMA XI吸引了全球14个国家170余位学者参会,共进行11场主旨报告、67场学术报告和57个海报展示。大会共设置“学术史、理论方法与文物保护”“铜器科学分析”“铁器科学分析”“冶金遗存研究”四个分论坛,议题涵盖了世界范围内各区域史前金属技术发展、资源贸易图景,以及其与古代社会文明间的建构关系,充分展现了当前冶金史与冶金考古研究蓬勃发展的态势,并为构建开放交流、协同创新的国际学术共同体提供重要动能。
在主旨报告环节,11位学者就中国冶金考古学术发展、古代金属物料溯源的方法论、东南亚地区史前金属技术交流网络、欧亚大陆早期铁冶金生产技术、地中海与亚洲地区金属文明关系等重要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了介绍。












主旨报告发言与讨论情况
分论坛一“学术史、理论方法与文物保护”共举行12场学术报告。学术史与理论方法部分,重点展示地理信息技术、机器学习方法、实验考古理论等前沿方法体系在冶金考古研究及矿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应用,推动了考古信息数据获取的多维化、精细化和标准化;文物保护部分,涉及铜器腐蚀机理、缓释策略等关键议题,将机理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推动了基础研究向实际保护方案的有效转化。





分论坛一“学术史、理论方法与文物保护”会场发言与讨论情况
分论坛二“铜器科学分析”共举行21场学术报告。论坛核心关注多元方法联合揭示古代铜及铜基合金器物的多维信息,包括文化风格、铸造工艺、合金组成、物料来源等方面,同时强调了器物的技术与文化特征研究在揭示社会区域互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考古材料主要涉及中国及周边地区,时间跨度从史前贯穿到历史时期,为学术界在金属资源与技术的时空交流演变等综合研究方面提供了大量新数据和新思考。










分论坛二“铜器科学分析”会场发言与讨论情况
分论坛三“铁器科学分析”共举行16场学术报告。涵盖议题丰富,包括器物产品的本体检测、块炼铁冶炼与生铁冶炼等初级生产技术研究,以及炒钢、灌钢、坩埚钢等次级加工技术研究。考古材料涉及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兼顾个案讨论与跨区域产品流通及技术互动,推动了学术界对东亚铁器生产面貌的理解。











分论坛三“铁器科学分析”会场发言与讨论情况
分论坛四“冶金遗存研究”共举行18场学术报告,重心从金属产品转移到生产过程中遗留的冶金渣、坩埚、炉壁、陶范等物质遗存的科技研究中,从生产操作链角度重建冶金产业的完整生产图景与资源互动系统,揭示从史前到历史时期、从中国到欧亚大陆的多样化生产实践,并从社会文明视角探讨了冶金生产对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分论坛四“冶金遗存研究”会场发言与讨论情况
本次大会设有海报展示环节,共展示了57份来自不同国家学者的学术海报,涵盖铜、铁、金、银等不同金属材料及相关冶金遗存的研究。


海报作者与参会人员就研究内容进行交流
9月27日上午,参会学者实地考察了安溪青阳下草埔遗址。与会专家参观了冶铁遗址展示馆、观摩了考古发掘现场,并就冶炼炉、锻炉、鼓风设施等遗迹现象、矿产资源和产品流通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宋元青阳铁场“资源—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独特面貌,生动呈现了泉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金属贸易中的枢纽地位,也让冶金世界文化遗产的恒久魅力熠熠生辉。

与会人员参观福建安溪下草埔冶铁遗址
9月27日下午,大会闭幕式在安溪县溪禾山酒店举行。安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振法代表主办地发表致辞。
BUMA大会共同主席、塞浦路斯研究院Thilo Rehren教授做学术总结,指出本届大会有三大亮点:一是选址特殊,紧扣学术脉络。泉州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地,本届大会的举办,正是对遗产价值的一次深度阐释与活化。二是规模空前,创历届之最。现场交流热烈,学术成果丰硕。三是议题丰富,聚焦亚洲,为促进全球冶金考古研究的多元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最后,新任大会共同主席潜伟教授宣布BUMA XI闭幕。



吴振法、Thilo Rehren、潜伟发言
本次大会安排充实,成果丰硕,充分展现了国际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研究领域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全体与会学者期待2028年9月日本再相聚。